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鉆心蟲,屬鱗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于全國各地,是玉米的一大害蟲。玉米螟以幼蟲蛀莖危害,被害植物的莖稈組織遭受破壞,影響?zhàn)B分的輸送,使玉米穗部發(fā)育不全而減產(chǎn),莖稈被蛀后易被風吹折斷,則損失更大。
1 .形態(tài)特征
(1) 成蟲。淡黃色,體長 12 ~ 15 毫米,翅展 24 ~ 34 毫米。前翅淡黃褐色,翅面上有兩條褐色狀橫紋,兩橫紋間有兩個褐色斑點。
(2) 卵。扁平,橢圓形,初產(chǎn)時乳白色,后變?yōu)榈S色,孵化前出現(xiàn)黑心;卵塊由數(shù)粒至十粒卵組成。
(3) 幼蟲。體長 20 ~ 30 毫米,體色有白、灰黃、灰褐等色;背面中央有 1 條明顯半透明的縱線,腹部 1 ~ 8 節(jié),背面各有 2 列橫排的毛片,前 4 后 2 ,前大后小。
(4) 蛹。長 15 ~ 19 毫米,黃褐色,紡錘形,尾端尖細,有鉤刺 5 ~ 8 根。
2 .發(fā)生規(guī)律
玉米螟 1 年發(fā)生數(shù)代,因地區(qū)而異。從全國范圍來看,以北向南,以西向東,代數(shù)逐漸增多。玉米螟以老熟幼蟲越冬,主要集中在玉米及高粱的秸稈、根茬里;其次是玉米穗軸里。越冬幼蟲來年 4 ~ 6 月間化蛹,蛹經(jīng)過 5 ~ 15 天羽化。成蟲夜間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將卵產(chǎn)在離地 50 厘米以上的玉米葉背面葉脈兩側(cè);成蟲壽命 5 ~ 9 天,卵日期 3 ~ 4 天。卵孵化后,幼蟲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向植株幼嫩部分爬行。 3 齡前幼蟲主要集中在幼嫩心葉苞葉及花絲上活動取食, 4 齡以后大部分鉆入莖稈、穗軸、穗柄,蛀食莖、軸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nèi)水分、養(yǎng)料榆送,使莖稈折斷率增加,粒重降低。
3 .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要做到四個相結(jié)合,即越冬防治與田間防治相結(jié)合;心葉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結(jié)合;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jié)合;防治玉米與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結(jié)合。
?。?1 )農(nóng)業(yè)防治
?、偬幚碓蕉纳辖斩?。在成蟲羽化前的冬春季節(jié),采用鍘、軋、漚、燒、泥封等方法處理玉米秸和穗軸,消滅越冬幼蟲。
②選種抗蟲品種。選種含抗螟素較高的品種種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對玉米心葉的危害。
?、鄹淖儾シN時期。增加春玉米的種植面積減少夏玉米的種植面積,可以減輕玉米螟的危害。
?。?2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要保護和利用天敵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釋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產(chǎn)卵始期至產(chǎn)卵盛末期,釋放赤眼蜂 2 ~ 3 次,每畝釋放 1 ~ 2 萬頭,赤眼蜂對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達 62 %,此外,在玉米螟幼蟲發(fā)生期可以大量使用白僵菌等菌類制劑也有很好的效果。
?。?3 )藥劑防治
?、傩娜~期防治,以顆粒劑防治效果最佳,顆粒劑有: 0.3 %辛硫磷顆粒劑和 1 % 1605 顆粒劑; 2.5 %西維因和 3 %呋喃丹顆粒劑。
?、谒肫诜乐?。用 50 %敵敵畏 800 ~ 1000 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絲心。
?、鬯巹﹪婌F防治可選 50% 甲基對硫磷乳油。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在全國玉米產(chǎn)區(qū)都有分布,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1. 癥狀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也危害葉鞘和苞葉,由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fā)病,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 5 ~ 10 厘米,寬 1 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幾個病斑連接成不規(guī)則形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多潮濕天氣,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此外,還有一種發(fā)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展,表現(xiàn)為褐色壞死條紋,周圍有黃色或淡褐色褪綠圈,不產(chǎn)生孢子或極少產(chǎn)生孢子。
2 .病原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為真菌〔( 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BipoLaristurcica ( Pass ) Shoemaker=Dreschleraturcica ( Pass ) SubramanianetJain )病斑上產(chǎn)生的灰黑色霉層即為病理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如果病斑上霉層不明顯,可采用保濕法促進其產(chǎn)孢。方法是:以濕潤的濾紙鋪于玻璃培養(yǎng)皿內(nèi),剪取有新鮮病斑的葉片段平放在濾紙上,再以培養(yǎng)皿蓋嚴 1—2 天后即可看到病斑上有霉層產(chǎn)生。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shù)個成束,不分枝,青褐色,分生孢子著生于孢子梗頂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長梭形,直立或向一邊稍彎,有多個分隔,臍點明顯突出于基細胞以外。
3 .發(fā)生特點
田間地表和玉米秸垛內(nèi)殘留的病葉組織中的菌絲體及附著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為第二年發(fā)病的初侵染來源。而埋在地下 10 厘米深的病葉上的菌絲體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長季節(jié),越冬菌源產(chǎn)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適宜溫、濕度條件下萌發(fā)入侵。感病品種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擴展,約經(jīng) 14 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組織壞死,進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病斑上可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間始見病斑時間:在華北地區(qū),春玉米 6 月上旬,夏玉米 7 月中旬,由于氣候條件與玉米感病階段吐絲灌漿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發(fā)展快,受害重。
4 .發(fā)病條件
(1) 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70 年代由于感病玉米雜交種大面積種植,在一些地區(qū)造成大斑病流行,損失嚴重。無明顯深色邊緣離村莊近的地塊,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發(fā)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頻繁,易造成流行。
(2) 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fā)生輕重的重要因素,氣溫 20 ~ 25 ℃,相對濕度 90 %以亡,對孢子形成、萌發(fā)、侵染有利,所以中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大斑流行。在北方玉米產(chǎn)區(qū), 6 ~ 7 月降雨量均超過 80 毫米,雨日較多,加之 8 月份雨量適中,病情發(fā)展嚴重。
5 .防治方法
應采取選用抗、耐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重點施藥保護等綜合治措施。
( 1 )選用抗(耐)病品種
?。?2 )實行輪作,倒茬制度
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殘株,消滅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稈,開春后及早處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增肥要允分腐熟,秸稈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
?。?3 )改善栽培技術(shù),增強玉米抗病性
夏玉米早播可明顯減輕發(fā)?。贿m當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鉀肥合理搭配,重施喇叭口肥;
實行玉米大豆間作,或與小麥、花生、甘薯等間作套種,寬、窄行種植;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間排水。
?。?4 )噴藥防治
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觀條件限制,可重點對制種田、高產(chǎn)試驗田等進行藥劑防治,一般于病情擴展前防治,即在玉米抽雄前后,當田間病株率達 70 %以上,病葉率 20 %時,開始噴藥。防效較好的藥劑種類有: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 %敵菌靈可濕性粉劑,或 90 %代森錳鋅,均兌水 500 倍,或 40 %克瘟散乳油 800 倍噴霧,每畝用藥液 50 ~75 千克,隔 7 ~ 10 天噴藥 1 次,共防治 2 ~ 3 次或 30% 愛苗乳油。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國玉米產(chǎn)區(qū)都有發(fā)生。
1 .癥狀
玉米小斑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fā)生,以玉米抽雄后發(fā)病重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鞘和苞葉。葉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數(shù)量多。初為水浸狀,以后變?yōu)辄S褐色或紅褐色,邊緣顏色較深,橢圓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 5 ~ 10× 毫米 3 ~ 4 毫米,病斑密集時?;ハ噙B接成片,形成較大型祜斑。多雨潮濕天氣,有時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層,但一般不易見到,可采用保濕法誘發(fā)產(chǎn)孢,具體方法與大斑病相同,多從植株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向上蔓延、擴展。葉片病斑形狀,因品種抗性不同,有 3 種類型:
(1) 不規(guī)則橢圓形病斑,或受葉脈限制表現(xiàn)為近長方形,有較明顯的紫褐色或深褐色邊緣: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感病病斑型。
(2) 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擴展不受葉脈限制,病斑較大,灰褐色或黃褐色,無明顯深色邊緣,病斑上有時出現(xiàn)輪紋:也屬感病病斑型。
(3) 黃褐色壞死小斑點,基本不擴大,周圍有明顯的黃綠色暈圈,此為抗性病斑高溫潮濕天氣,前兩種病斑周圍或兩端可現(xiàn)暗綠色浸潤區(qū),幼苗上尤其明顯,病葉萎蔫枯死快,叫 “ 萎蔫性病菌斑 ” ;后 — 種病斑,當數(shù)量多時也連接成片,使病葉變黃枯死,但不表現(xiàn)萎蔫狀,叫 “ 壞死性病斑 ” 。
2 .病原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為真菌( 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hikadoetMiyabe=Bipolurisma
ydisShoemakem=DrechlamaydisSubrametjain ),病菌形態(tài)與大斑病菌相似,區(qū)別見大斑病病原。菌絲發(fā)育適溫 28 ~ 30 ℃,孢子萌發(fā)適溫 26 ~ 32 ℃。根據(jù)玉米小斑病菌對不同細胞質(zhì)玉米的致病力差異,區(qū)分為 0 小種和 T 小種。
3 .發(fā)生特點
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株上(病葉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獲后遺落在田間或玉米秸稈堆中的病殘株,其次是帶病種子,從外地引種時,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強的小種而造成損失。玉米生長季節(jié)內(nèi),遇到適宜溫、溫度,越冬菌源產(chǎn)生分生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在葉面上有水膜條件下萌發(fā)侵入寄主,遇到適宜發(fā)病的溫、溫度條件,經(jīng) 5 ~ 7 天即可重新產(chǎn)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這樣經(jīng)過多次反復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間,最初在植株下部葉片發(fā)病,向周圍植株播擴散(水平擴展),病株率達一定數(shù)量后,向植株上部分葉片擴展(垂直擴展)。自然條件下,還侵染高梁。
4 .發(fā)病條件
?。?1 )大面積種植感病雜交種是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條件。過去種植農(nóng)家品種較多,由于品種多樣化,遺傳基礎(chǔ)廣泛,適應性較強,病害發(fā)生輕;推廣雜交種后,種植一些不抗病的雜交種,致使小斑病在不少地區(qū)流行。
?。?2 )小病斑的致病性容易變異。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就會逐步形成優(yōu)勢的強致病力菌系,侵染玉米,帶來極大危害。
?。?3 )月平均氣溫 25 ℃以上,雨日、雨量多,兩個月的總雨量在 500 毫米以上,病害易流行;
?。?4 )玉米連茬種植,施肥不足,特別是抽雄后脫肥,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質(zhì)粘重。播種過遲等均利于發(fā)病。
5 .防治方法
?。?1 )種植抗病品種
在小斑病為主的夏玉米地區(qū),可選用抗小斑病的雜交種。大、小斑病混合發(fā)生地區(qū),應選用兼抗品種。
?。?2 )加強栽培管理
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株、播種前盡早處理完株旁、地頭堆放的玉米秸稈,土壤深耕高溫漚肥,殺滅病菌。施足底肥,增施磷肥.重施喇叭口肥。及時中耕、灌水,加強田間管理,增強玉米抗病力。
?。?3 )摘除植株下部病葉大面積及時摘除植株下部病葉,有明顯推遲病害流行,減輕危害的效果。具體作法是:玉米抽雄前,田間病株率 70% 以上,病葉率 20% 左右,這時斑僅發(fā)生在植株下部 2 ~ 3 片葉,尚未向植株中、上部蔓延擴展,天氣預報將有中雨到大雨,重點對感病品種及時摘除底部 2 ~ 3 片病葉,清除出田外集中處理。
?。?4 )藥劑防治
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擴散前開始噴藥。噴藥前先摘除底部病葉,防效較好的藥劑有 50% 敵靈可濕性粉劑、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40% 異稻瘟凈乳油等,均加 500 倍進行噴霧;或 70% 甲基托布津、 65% 代森鋅可濕性粉劑以 500 ~ 800 倍液噴霧;每畝用藥液 50 ~ 75 千克, 7 ~ 10 天 1 次,共噴 2 、 3 次。
|